NFC移动支付为何无法大规模应用

2017-06-23 17:38:10 重庆诺塔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407

  NFC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缩写,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。由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共同开发的NFC是一种非接触式识别和互联技术,可以在移动设备、消费类电子产品、PC和智能控件工具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。

    NFC出现后,Ecma International 公司首次采用它作为一项标准(NFCIP-1或ECMA-340),并提交给国际标准化组织(ISO)/国际电工委员会(IEC),成为ISO/IEC 18092标准,同时也得到了欧洲电信标准会的承认,从此后已经有多个半导体公司开始生产兼容性和互操作芯片。

    2004年,诺基亚联合飞利浦,索尼等公司成立近场通信论坛(NFCF),目的是促进NFC技术的发展和普及,同时建立共同的标准,确保任何搭载NFC技术的设备都能用于移动支付。然而目前来看NFC移动支付并没有被大规模应用,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制约了NFC技术的普及与推广。


        1、相容性问题

  目前不同厂家的NFC设备的兼容性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,这也是NFC论坛目前正在致力于解决的一个重点。其希望通过NFC标志认证来达到所有NFC读写设备兼容性的统一。

  2、安全性问题

  安全的NFC将各种NFC应用结合智慧卡的安全性。重要的机密资料与数据会一直储存在卡片中安全记忆体的某个区域,并且只能经由NFC装置授权,藉由储存在装置内安全记忆体中的私密金钥将传送资料予以加密。

  3、主动或被动运作模式

  拥有NFC的装置可以在主动或被动模式下运作,一般的行动装置主要是以被动模式运作,可以大幅降低耗电量,并延长电池的续航力。主动式NFC装置可以透过内部产生的射频场(RF-field)提供与被动装置通讯时所需的所有电力,与免接触式智慧卡的情况相同,拥有相同的电力,确保即使关掉行动装置的电源仍可以正常进行资料的读取。

  4、标准化

  NFC符合ECMA 340与ETSI TS 102 190 V1.1.1以及ISO/IEC 18092标准的开放式平台技术,这些标准具体规范NFC读写器的调制方案、编码、传输速度与RF介面的讯框格式等,以及被动与主动NFC模式初始化过程中资料冲突控制所需的初始化设定与条件。此外,这些标准还定义了传输协定,其中包括通讯协定启动与资料交换方式等。

  5、政策问题

  由于移动支付产业环节复杂,价值链的构建需要多方参与,在此时间段,产业主导者不清晰,金融机构和移动运营商的议价能力相当,产业实际投入力度比较低。而由于终端和消费环境的缺乏,用户体验较差,用户通过移动支付购买的物品和服务并不丰富,目前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真正的便捷。

    

    国内的主流线上支付技术包括声纹支付(支付宝当面付)、指纹支付、扫码支付、转账支付等等,各种支付方式日趋便捷,与线上线下购物平台无缝衔接,不受限于物理距离、终端种类、操作系统等,大大缩减了支付时间与流程,如过去繁锁的输入密码、验证码等步骤,都在一扫之间完成。而4G的普及,又在流量与网速上实现了技术保障,使多种支付方式有了实现通道。

  于此相比,十多年前便已起步的NFC支付,甚至明显慢于晚于它出现的由我国自主创新的二维码扫码支付方式。从2012年诞生至今,也不过3年多的时间,扫码支付普及之迅速,推广之全面,超出了很多支付平台的预期。而且,其应用范围不止支付,宣传推广、加关注等,只要通过手机摄像头就可以进行相关操作,简单高效。

  新兴的支付方式打通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传统支付壁垒,高强度的推广使用户对其已使用习惯并且有依赖性,形成了稳固而庞大的用户群。

  使用习惯已形成,NFC支付举步维艰。